月风随笔
月风随笔
首页 >
曲解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三)
浏览量 3288

经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这段经文是说五蕴真空不空的道理。前文说“五蕴皆空”,然而空却非是真空。与空相对应的是有,但有却也是非真有。其实,空与有本来就是一回事,二者完全没有分别。这句话似乎很难理解,难的无非是不离色相而了知其空义。空不是说色相消失了才说是空,而是讲空与有的同时,诠释空与有本来就是一回事。大乘般若所照见之空,即“不共般若”所照见之空,是色性之空,谓之“真空”;而性空之色,谓之“妙有”,妙有非真有,是真实的假有,三国时期的魏国经学家王弼先生对它的解释是:“谓之为妙有者,欲言有,不见其形,则非有,故谓之妙;欲言其无,物由之以生,则非无,故谓之有也。斯乃无中之有,谓之妙有也。”禅宗神会大师曰:湛然常寂,应用无方;用而常空,空而常用。用而不有,即是真空;空而不无,便成妙有。被鸠摩罗什大师誉为中华解空第一人的东晋僧肇大德曰:用即寂,寂即用,用寂体一,同出而异名。由此可知,空与有并不是对立的,其只不过是一体一用而已。正所谓“道有经权须并用,事分体用要全明”。所以我们必须要了知空与有的相互关系,并在生活中做到体用全明与经权并用即所谓的明体达用,这样无疑会使我们的世界观及个人修为得到彻底地升华。

“舍利子”,即舍利弗,是释迦牟尼佛的上首弟子。因其持戒多闻、智慧敏捷、善解佛法,被誉为“智慧第一”。其母为摩揭陀国王舍城婆罗门论师之女,因双眸生得酷似舍利鸟的眼睛且辩才聪利,如同百舌鸟即舍利鸟之鸣唱,遂以此鸟为名,谓“舍利”。“弗”是梵语,即“子”的意思。舍利弗依其母而得名,故称之为“舍利子”。本经是舍利子替众生发问求法,而观自在菩萨则呼其名为众生解答,舍利弗尊者即是本部《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的当机者。所谓当机者,就是问法的人。通常,问法的人不是不知道,只不过是替他人发问罢了。因为有人问法才会有人为之说法,就像“解空第一”的须菩提尊者为众生发问才逗机释迦牟尼佛宣讲《金刚经》一样,须菩提尊者即是《金刚经》的当机者。另外,佛教圣物亦名“舍利子”,分为“法身舍利”和“生身舍利”两类。“法身舍利”就是释迦牟尼佛所宣讲的佛教经典。而“生身舍利”则是释迦牟尼佛涅槃荼毗后所留下来的固状物体,又细分为白色的“骨舍利”和红色的“肉舍利”以及黑色的“发舍利”三种。其中,“舍”是指修行者的肉身,而“利子”则是指其本自具足的自性即所谓的佛性。“舍利子”的涵义就是说修行者的肉身终会有毁坏的一天,然而其本自具足的如来自性却是永恒(这里是不可毁坏之意)的。“色不异空”这句经文是从假入空,反映出了色法的本性。“色”即五蕴之一的色法即色蕴,是指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 也就是天下万物。“空”注释如前。《道德经》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可见世间的一切物质现象均是因缘由其真空之体所孕化出来的,即天下万物皆缘于有,而有则缘于无。正所谓“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世尊曰:“一切有为法,尽是因缘合和。缘起时起,缘尽还无,不外如是。”而作为万法之一的色法,亦如是也。众生若能由此而了悟尘世本无声、色、货、利可贪,亦无“五欲”(即财、色、名、食、睡)尘劳可恋,即可出离凡夫之境界。与前句相反,“空不异色”这句经文是从空出假,反映出了色法的因缘。即由真空之体所孕化出来的一切物质现象皆了无自性,其本性亦是空寂(即无生无灭之意)的。所以就色法的本性而言,其与其所孕化出来的真实相状并无二致。二乘人若能由此而洞悉无常与常、苦与乐、无我与我、垢与净、在世与出世皆无分别,进而破除法执,回小向大,化度众生,即可出离二乘之境界。接下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两句经文是说空假相即相入,进一步地阐述了空与色是一不是二,说明了色绝非空外之色,空绝非色外之空,二者本来就是一回事。如果我们能够彻底地明白这一道理,便可以不落于两边亦不落于中间矣,那么释迦牟尼佛在经中所说的种种不可思议的境界也就都可以接受了。正如释迦牟尼佛在《华严经》中所言:“破一微尘,出大千经卷。”一法如是,法法如是,无一例外!至于心法,即受、想、行、识四蕴,这里虽然是一笔带过,但却也是不外如此。即受不异空,空不异受,受即是空,空即是受……乃至识不异空,空不异识,识即是空,空即是识。故曰:“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然而,五蕴是层叠相生的,一念不觉便会把真如自性转变成无明业识,进而就会造业受报。众生要想回归本性,就必须要先破色蕴,然后再次第破受、想、行、识四蕴。古德曰:“万事万物,凡夫执实谓之有,二乘分析谓之空,菩萨眼见菩提,眼见佛性。”看破了,就不再执着了,自然也就放下了,真如自性即刻现前。唐代马祖道一禅师曰:“性无有异,用则不同,在迷为识,在悟为智。顺理为悟,顺事为迷。迷即迷自家本心,悟即悟自家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烦恼暗俱。了心及境界,妄想即不生;妄想既不生,即是无生法忍。(笔者按:《大智度论》云:‘无生法忍者,于无生灭诸法实相中,信受通达,无碍不退,是名无生忍’。)”色法若空,烦恼障就没有了;心法若空,所知障也就没有了,清净自性自然现前。这话说起来容易,可做起来却不容易!根性利、善根厚的人,在理论上可以马上接受,但在现实中还要用相当长的时间去修行。正所谓“理可顿悟,事须渐修,应次第尽!”古人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不论是修行还是交易皆是如此。

诚如这段经文所言,资本市场的一切亦是真空妙有。比如其行情,不论是上涨还是下跌皆了无自性,皆不过是因缘而生的虚幻影像罢了,其情景与我们在电影院里所观赏到的影片一样。大家都知道,影片的内容是通过电影院里的电影放映机播放出来的。在电影放映机播放影片之前,电影院的银幕上是什么都没有的。而当电影放映机播放影片的时候,即当电影放映机把影片的内容投放到电影院的银幕上的时候,具体而生动的影像便神奇地显现了,就像巴金先生在《春天里的秋天》中所描述的那样银幕上出现了人,出现了动作……而当此时,如果再通过电影院里的音响系统同步播放声音来进一步地渲染效果,则会更好地为我们营造出一种感同身受的虚假氛围。随着影片的剧情发展与变化,有些人就会被其所感染,以致于错把银幕上的虚幻影像当成是现实的景象,乃至在精神和行为上产生某种程度的混乱而不能自已。其具体的表现就是如醉如痴地随着剧情的发展和变化或哭或笑、或骂或叫,时而安静、时而狂躁……可谓是千人千品,万人万相,不可一概而论。但由于每部影片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制作目的(可以告人的抑或不可以告人的),这就决定了每部影片所选择的题材与表现的形式及其艺术风格必然各不相同。然而,所有的影片却都无一例外地具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那就是都要想方设法地去完成各自不同的制作及上映目的!只要是能够达到这一目的,什么道德、法律、良心皆可以肆意地践踏,如果有必要甚至还可以不计后果地篡改一下历史,至于说颠倒黑白、混淆是非则更是不在话下。于是,拉资金、请编导、聘戏子、找媒体、求公关,乱哄哄你方唱罢他登场,如此这般瞎折腾,无非就是为了达到其制作及上映的目的罢了。而由此所引发的一切人力、物力及财力等方面的投入,则最终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全部由观众以购买电影票的形式来买单。不过,也并不是所有的影片都可以在我们国内的电影院里随便上映的,即便是国际经典影片也不可以!因为每部影片都必须要经过有关职能部门的严格审查并在获得其批准后才可以公开上映。但令人费解的是,有些明显不符合公开上映条件的影片却还是在公众的质疑声中堂而皇之地上映了,甚至有些影片还被冠以“少儿不宜”的噱头而另辟场所上映了,据说这么做是为了保护普通观众的利益,所以欲观赏此类影片者则必须要先出具资产证明,然后再在有关部门人员的严格监视之下进行相关的测试并留下音像资料,待完全通过其审查与考核之后方可以进场观赏。但在观赏的过程中如果发生什么意外,则后果仍然需要完全自负!而如今,有关部门又规定从201771日起,凡是欲进入影院观看影片者都必须要接受严格地审查和考核以确定其可以观看的影片种类,乃至于更加荒唐地要求所有的观众都必须要按照其标准重新填写所谓的个人资料后才可以进场现看,否则在观看完影片后就要被强行扣留下钱包(即被无理地限制账户出金之意)。至于说有些观众想公开谈一谈对某些影片的个人看法则绝对是不允许的,否则将被追究刑事责任。而按照法律不允许观看任何影片的人却可以堂而皇之地大谈特谈其对所有影片的看法,甚至还被冠以“专家”的名号特许其公开指导有资格观看影片的观众观看影片。呜呼,如此乱象林林总总、举不胜举,给人以无尽遐想的同时也给后事的发生留下了因由。言归正传,通过审批的影片最终都是要通过电影院这一终端环节展现给广大观众的,即都是要通过电影院里的影音系统来展现给广大观众的。影片在正常播映的时候,广大观众通过电影院里的影音系统可以感受到具体的影像和声音,就仿佛身临其境一般。而当此时,我们不妨开一个小小的玩笑,即突然切断电影院的电源!想想看,电影院里会发生什么景象?我想,除了一片漆黑和因为突发停电事故而引发的惊恐叫声之外再也没有什么了。没错,除了回荡在黑暗之中的惊恐叫声外什么都没有了!方才还呈现在观众眼前的鲜活影像都瞬间不见了!而刚刚还萦绕在观众耳畔的美妙音乐和那感人肺腑的海誓山盟也都刹那间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留给我们观众的唯有不尽的遐想和万般的无奈,以及那令人窒息的黑暗。影片通过电影院的影音系统所产生的影音效果来刺激我们的感觉器官,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了影像和声音的存在。然而,这种通过电影院里的影音系统所播放出来的影像和声音却不是真实的。因为电影院里的影音播放系统可以随时停止播放或者任意改播任何影片,所以我们的感觉器官所感受到的影像和声音完全就是一种迷惑人的假象。它们虽然实在,但却没有自性(即其自己不能展现给广大观众,也就是其必须通过电影院里的影音系统才能展现给广大观众之意);虽然可以有条件的暂时拥有,但却不能无条件的永远拥有,即不能恒有。毫无疑问,这是典型的妙有。妙有是假有,而非真有,其特点就是无常,即随着其存在的条件的变化而发生变化。这个比喻说明了资本市场的景象与其真空本性相映成趣,完全就是其真空本性的镜像反映。正所谓缘起时映出多少良辰美景赏心乐事,怎奈何缘灭时却是雁过长空不留痕!同时,这个比喻也说明了资本市场的本质,即以影片的公映为喻说明了发动市场行情的目的性。但由于广大市场参与者对于资本市场的认知程度各不相同,故当具体行情通过不同的交易平台作用于他们的感觉器官时,就会使其产生截然不同的心理感受,可谓是“五毒”(即贪、嗔、痴、慢、疑)、“六欲”(即眼、耳、鼻、舌、身、意之欲)、“七情”(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八苦”(注释如前),不可一概而论。疯狂的市场氛围,具体的交易标的,实在的上涨和下跌,真实的盈利与亏损,对于广大市场参与者来说无一不是真切的。然而,这一切对于资本市场的体性而言却都是虚幻的。广大市场参与者所感受到的真实,不过是无常的妙有而已,全都是骗人的假象。这么说似乎有些晦涩难懂,再简单一点就是,资本市场从来就不在乎大家交易的是什么,它更不在乎都是些什么样的人在此交易(即其完全无视市场参与者的身份和地位,不论他们的身份和地位是多么的显赫),也绝不在乎大家交易的形式是什么,至于交易市场和交易标的的名称它更是毫不在意,一切只要能够达到其目的(即人类建立资本市场及参与市场的根本目的)就好!(笔者按:此即资本市场的本质。)别的一概是不闻不问,抑或干脆就是充耳不闻,甚至是装聋作哑!至于说大家在资本市场中亏损了多少?抑或是盈利了多少?均与之无关!纵然是有人亏得倾家荡产甚至家破人亡亦与之无关!至于那些为此而颠倒痴狂者,则一切皆是其咎由自取,更是与之毫无关系!支公(即东晋时期的高僧支遁大德)曰:“夫色之性,色不自色。不自,虽色而空。知不自知,虽知而寂。”这就如同电影院里的银幕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镜子一般,故而可知依空所显的资本市场的一切皆空。正所谓“以金作器,器器皆金”。如此浅显的道理有些人怎么就不明白呢?因此,离其根本而只说其现象与离其现象而只说其根本同样都是极端和错误的!空寂的本性、无耻的本质、丑陋的人性,由此而构成了一个危机四伏且极具欺骗性的资本市场。凡夫不明其事实真相,因各种欲望而贸然介入,则最终必然会迷失其中。“无量劫来赁屋住,从来不识主人翁!”明白了这个道理,请问大家还会执着于某个市场是“牛市”还是“熊市”吗?还会执着地去做什么“死多头”或者“死空头”吗?还会执着地去追求什么“永远的奥古斯都”抑或是“可以穿越时间的玫瑰”吗?还会执着地去寻找什么“交易圣杯”抑或“操盘秘笈”吗?我想对于那些至今还执迷不悟者,若按德山(即唐代的宣鉴禅师)和临济(即唐代的义玄禅师)两位大德的教化方法,恐怕早就是“棒如雨点,喝似雷奔”了!两位高僧之所以用如此严峻的方式来接引其弟子,无非是希望他们能够“棒下翻身,鲤鱼成龙;喝中撒手,澈见本性!”可谓是用心良苦,慈悲之极!

        总之,资本市场的一切皆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皆无自性,皆了不可得。不论是其本身还是其所孕育出来的行情,乃至于市场参与者的个人感受与思想以及其行为和意识,都不过是由其真空本性所幻化出来的虚幻影像,貌似真实,实则却似镜花水月一般,皆是虚妄!诚如《大般若经》所言:“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由此而参悟人生,洞悉交易的真谛,不过是“以其无持其有,以其空驭其色即把握当下、随缘惜缘、顺势而为而已。俗语道:“一理通,百理融。”既然明白了一切皆空即五蕴皆空的道理,那么于尘世之中还有什么放不下的呢?还有什么可执着的呢?生活如是,交易亦如是也。关键是“狂心不歇,歇即菩提!”
X



购买金额¥1

输入收货地址
选择收货地址
收货人:
收货电话:
邮箱地址:
地址:
详细地址:
升级、购买会员
单独购买视频
6个月 12个月
价格:¥10.00 帐户金币:¥10.00
金币购买